【聚焦宣教月】家规家训、家风故事展览? | 勤以兴家、俭以持家、廉以正家、孝以传家
勤以兴家、俭以持家、廉以正家、孝以传家
文 |?丁卫平
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但这个普通的家庭却给了我受益终身的教育。
父母出生的年代和家庭条件,使得他们并没有太高的文化。但听父亲说爷爷那一辈及以上的人都是饱读诗书的,那时候也算是书香门第吧。母亲文化程度不高,但在15岁就火线入党,并在我们村里担任了30多年的妇联主任,也算是“德高望重”了。从小父母并没有在知识上给我太多的教育,但在为人生处世上,父母一直是我的人生导师。
“人勤春来早”,这是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,小时候我并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,只知道要跟在父母后面帮忙,慢慢的也就养成了“勤”的习惯。后来上了初中,我不太爱做农活,插秧、割稻子、收棉花我都不喜欢,就找各种理由不下地,父母催急了,我就一句话“我将来读书考大学,不做这些事。”母亲听到这句话后愣了,随后说道“不管你读书出来将来做什么,懒人总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。”“我还没见过这世上有懒人能生活的很好的。”“你将来可以不做,但你现在必须都学会做。”听完母亲这些话,我很惭愧,再也不好意思找理由了。
随着父亲外出打工,家里经济条件好了起来。父亲那时候给我带回来的自动铅笔我喜欢的不得了,没事就拿在手里按,按着按着笔芯就折断了,一盒笔芯有很多根,我也没有太在意。在旁边的奶奶看到了,批评我,不能浪费笔芯,还没写几个字,笔芯就断了好几根,这断的笔芯能写一个本子了吧?我不屑的说,还有好多盒呢。奶奶好像很生气,说“再多也不能糟蹋东西啊。不知道节约过日子,以后有你的苦果子吃。”奶奶平时最疼我,我也不知道这次她为什么生了这么大的气。后来奶奶给我讲了巧媳妇的故事,说灾荒年月,要不是巧媳妇知道节俭,每天做饭的时候从米里面抓一把出来,长年累月节省下一大缸米,在粮食最困难的时候拿出来,一家人才免于饿死。节俭还能救命啊,小时候的我似懂非懂,但知道了不能浪费东西。
父亲后来做生意了,开了一个家具加工厂。过年的时候,有村里的人到我家来拜年,想请父亲带她家儿子一起去学手艺。临走时给了我们姐弟一人一百元钱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一百元钱对我们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数目,我们都紧紧的攥在手里,生怕父亲不让我们收。父亲看见了没有说什么,等客人走了后父亲把我们姐弟叫到边上,问我们“喜欢这一百元吗?”我们都紧张的点头。父亲说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人家已经给了拜师礼了,不能平白无故再拿别人的钱。你们要喜欢这一百元,我可以给你们,但要你们自己做家务来换。你们手上的这一百元,必须还回去。明天你们跟我一起到他家去拜年,我当做收徒礼还给他们(那时候其实没有收徒礼)。”我们虽然很不情愿,但父亲的话不容置疑,只好照办了。这样的事还有好多,耳濡目染的,我们渐渐养成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,不贪小便宜的习惯。
我上六年级时,奶奶病重了。从正月十五到七月十三,整整半年,奶奶躺在床上不能动,也不愿意去医院(已经确诊是癌症中晚期,医生建议瞒着病人在家保守治疗)。正月十六,父亲接到电报后火速赶回。带着奶奶转了几个医院后又带回来了。一边忙家里的事一边照顾奶奶,擦洗身子、喂汤喂药,陪说话,在旁边搭个床陪睡觉。十来天后父亲迫于生计不得不又外出了。此后半年,父亲是两边奔波。父亲不在家时母亲更辛苦了,家里的事、地里的事、村里的事、孩子的事、照顾奶奶的事基本上都是她一个人在忙。但无论多忙,每次我们住校回家,从没闻到奶奶房里难闻的气味,没听到过母亲的抱怨。在父母影响下,我们只要在家,都很自然的担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。喂饭、摇扇(奶奶经不住电风扇的风力)、聊天、端屎端尿等。只有自己亲身做了,才能体会父母的不易,也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,才知道“孝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。
勤以兴家、俭以持家、廉以正家、孝以传家是我归纳出来的我家的家风家训。我这种行为其实很肤浅,一个家庭的家训可能是固定的,家风却并不能简单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,在家风面前文字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。因为家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体现在日常中的一点一滴,于家人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标准,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。好的家风,力量无穷。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