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聚焦宣教月】家规家训、家风故事展览? | 父母的“唠叨”
父母的“唠叨”
文 |?胥 娟
从没有一种声音会穿过岁月,到今时今日依旧温馨悦耳。也从没有一种话语会历久弥新,到此时此刻仍旧直抵心里。哪怕是多音齐鸣下,哪怕是众声喧哗中,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路,时刻坚定着我信仰的真。
我的故事起始于蕲州镇的一个农村。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虽然没有读过书,但他们朴实勤劳。“日出而做、日落而息”是他们的生活规律,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是他们的辛劳定格,而伴随我一路成长停不下来的“唠叨”,是父母对我的最朴素的期望,也是他们给予我最真挚的传承。
犹记得五、六岁时候,刚入学堂的第一天,母亲为整理行装时,就给我提前上了一“课”:“娟啊,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,自己用品自己保管好,学习文具用品如铅笔,必须拿用的只剩最后一点小铅笔头来换新的铅笔,吃饭自己盛,吃多少盛多少,碗里不留一粒米。”
一顿“唠叨”,我象征性地点点头,真希望这种“喋喋不休”赶紧结束。“听到了吗?”母亲仿佛看穿了我的小念头,质问道。“听清了,我一定这样做。”母亲这才满意地点点头。自此以后,“唠叨”时时上演,上学前,放学后,客厅内,卧室里,这阵阵“唠叨”让人无处可躲,特别是年关时节,这种“唠叨”更是让我生厌。要知道,因为家里经济穷,我们姐弟俩的衣物都是捡哥哥姐姐们旧衣来穿,而父母的衣物更是“缝一年补一年,缝缝补补又一年”。
每当我为过年新衣愁眉不展时,母亲总是一遍遍地“唠叨着”,“一天紧一把,三年买匹马”。那时的我信以为真,一直心心念念着三年后的小马,但是到头来总是一场空。“唠叨”,就是这样,经年累月,无形着守护着我成长,纠正着我青春时期的叛逆,开释着我自怨自艾时的低落,拨开着我困顿迷茫前的迷雾,一路眷顾着我的年少与青葱。时至今日,那“唠叨”声中的亲切,如同一粒粒饱满的种子,早在我的心中生长成一片草原,那里有着母亲说的成千上万的马群。
相对而言,母亲的“唠叨”更像是一种呵护,而父亲的“唠叨”更是一种义正言辞的教导。自小,父亲带我走亲串友时从不允许我要别人的任何物品,哪怕别人送给我,也不许我接,始终记得他说,“你想要什么,我会给你买,但是你在别人家拿,是占人便宜,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,做人要堂堂正正,想要什么要靠自己努力,不能靠别人馈赠”。听完后,我就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低下头,可在心里,总觉得父亲也如同母亲般“唠叨”,一抓到机会,就是对我的严苛教育。
本是不以为然,可一次事件却让我对这份“唠叨”充满感恩之情。那是我大四下学期在武汉公司实习时,一次下班途中路过偏僻路段,突然一辆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上掉下一捆人民币,这时旁边一名平头男子迅速将钱捡去,未等我说话,平头男子主动说:“这钱我捡到了,你在场,我们一人一半,待会儿你帮我……”,话未说完,摩托车男子回来找钱,称老婆在医院等钱交费,平头男子边说没看到,边向我使眼色,当时我想起父母谆谆教诲,“堂堂正正做人,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”,我立刻告知摩托车男子钱的去向,并要求平头男子将钱退还,如果不退,我会报警处理。听完我的一番话,这两名男子面色怪异,迅速一起骑着摩托车走了,我当时还挺纳闷,后来才意识到遇到骗局了。那一刻,我真的很幸运从小就有着不绝于耳的“唠叨”,在最关键的时刻,警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。
父母的“唠叨”像一条涓涓细流流淌过我的心灵,把人世间真、善、美融进了我的骨子里、思想里、信仰里。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来袭,我正在广东陪着我的父母,我们全家每天密切关注着疫情状况,当然,我的父母也是每一天不停地对我“唠叨”:“娟啊,要是我在湖北,我一定志愿成为火神山医院的清洁工,为国家为湖北做点事,”这头是母亲话音刚落,父亲也接上去,“那可不,平日我享受了国家这么多的好政策,现在正是国难的时候,我应该支援国家,哪怕真的是感染病毒,也是值得。”
这一天接着一天的“唠叨”,激励着我要守住一名党员的初心与使命,激发着我要履行好一名司法人的职责和担当。就这样,我迅速梳理思路,先是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防疫知识、政策宣传教育,要求严格按照政策居家隔离,然后利用微信、QQ、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积极宣传相关政策、法规、知识;对刑释人员,全部对接村(居)、政府进行摸排并宣讲相关政策,尽我所能为疫情防控出力。自疫情开始至今,我所管理的服刑人员无一人感染,虽未号召,但我仍有服刑人员自发成为社区防疫志愿者,并积极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捐物。
我想,每一位父母传承给子女的家风,不需要多深奥晦涩,三言两语间,就把立心之源、立人之本、立业之基的思想镌刻在子女成长的每一个脚印,每一次抉择,让我们在乱云飞渡中,站得稳;在纷繁俗世间,行致远。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