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家风? 传递爱心
文 | 高晓燕
“一心装满国,一手撑起家;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……”影坛巨星成龙一唱成名的《国家》,感动了无数海内外中国人,更让我想起了我清贫而又温馨的家,想起了我至爱的亲人。
我的故乡,在一个名叫“老蔡垸”的地方。这里三面环山,直到近两年交通条件才有所改善,是全村最后一个开通村组公路的村落。
我在这里出生,成长,上小学,在这里生活了12年。
12年的故乡生活,让我记住了家乡,记住了亲人。这里的山水田园乃至一草一木,都与我的成长息息相关。
下面,我就说说我的亲人和我的故事。
?
“勤劳,勇敢,质朴,是燕子的品质。”
我的名字,是父亲取的。
父亲曾是一名“两参军人”,钻过天涯海角的排天巨浪,踏过天山戈壁的滚滚狂砂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父亲从未提及他赴新疆参加核武器试验并两次受到部队嘉奖的往事。我只知道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是连部文书,写过“请战书”和“遗书”。
父亲退伍后,在当时的新生活公社新寨大队当过一段时间的“水利连长”和“粮食保管”,后来“弃官从教”,接过爷爷曾经执过的教鞭,在村小学里当民办教师,并且一教十年,直到“考试转正”。
那时的农村,开始有了楼房,大都是下海经商的老板或是打工多年的人建起来的。而我家,一直都是土房子,直到现在。土房子虽然没有楼房的气派和漂亮,但也有好处。每年春天,燕子都会飞进屋来做窠,繁衍后代,那种人鸟共居、燕语呢喃的乐趣,住在高楼大厦里是享受不到的。
父亲显然对燕子情有独钟。我们姐弟三人,名字中都有一个燕字。他认为,燕子是勤劳的,勇敢的,质朴的和忠诚的。
我出世时,正是农村一年中最忙的“双抢”——抢割水稻抢插晚稻的季节。母亲临盆的头天晚上,父亲下田割谷,母亲则挺着大肚子给奶奶当下手,围着灶台蒸馒头。次日拂晓,我就在稻谷的芳香中来到人间,成为贫寒农家的一只“晓燕”。
那时父亲还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,父亲总是早出晚归,行走如风。每天一早起床,雷打不动的一件事是:挑水。那时村里没有自来水,每家每户的饮用水,来自村外的一口井。这是一口古井,深不见底。井的一边是高岸,灌木丛生,一边是石板,长满青苔。去井台挑水,不光要力气,还要小心,一旦打滑栽到井里,后果不堪设想。垸东头新文伯家的大女儿从山上砍柴回来路过古井,一不小心滑到井里不见踪影,几个小时之后才被人用长竹篙搅出水面,如花的生命已经凋零。父亲担心爷爷奶奶年纪大,就把挑水的事给包了。每天起床后,他总要把水缸挑满之后才做别的事。每天放学回来也要看看水缸。如果水少,就会去挑。这样的节奏年复一年,我都习以为常。父亲“转正”去县城后,去井台挑水的人就是母亲。她跟父亲一样,每天起床后也要把水缸挑满,才去学校。
那时家里的生活是清苦的,一年四季粗茶淡饭,极少有鱼有肉。但在我的印象中,一家人总是高高兴兴,极少因为生活琐事而争吵,更不会因为家务分担而发生矛盾。他们都想多做些事情,都想减轻家人的负担,都把劳动当成一种快乐。
爷爷是劳动的一把好手,年轻的时候是全县劳动模范,出席过全县群英会。我出世时,村里已经“分田到户”,家里有七亩多责任田和一些旱地。为了不让我的父亲母亲教书分心,年已六旬的爷爷和奶奶起早贪黑,排涝抗旱,锄草薅田,打药除草,让田地的庄稼长势喜人,几乎每年都有较好的收成。每年学校放寒暑假,父亲和母亲就下地干活,开夜工常常打通宵。他们是想通过这种透支生命的劳动,减轻爷爷和奶奶的生活负担。
长大后,我才知道爷爷曾是名满鄂东的鼓书艺人。受爷爷的影响,父亲也爱讲故事。古代的,现代的;中国的,外国的。这些故事,当然是孩子们都爱听的,充满童趣,却又寓意深刻。后来我知道,这是父亲对我的引导。
?
“坚持,刻苦,专注,是成功的阶梯。”
上小学一年级时,我的民办教师父亲,面临一场考试。
那是一场“转正”考试,是全县所有民办教师改变命运的考试。
那时农村小学是民办教师挑大梁。那场考试,参考民师六千七百多人,而“转正”名额只有二十六个。
父亲能够考上吗?
父亲说,不管怎样,都要试一下。
复习需要有个安静的场所。在哪里复习呢?我家的土房共有五间,一间堂屋,一间仓屋,一间厨房,两间卧室,七口人生活,每间房子都挤得满满的。
好在老屋的后院还有一间低矮的土房,过去用来放置杂物。为了备战这场考试,爷爷便将这间房子腾出来,用作父亲的书房。
父亲的书房设置虽然简单,但布置却别出心裁。南北两面墙上画着壁画。一幅是山水,配有一副对联:“百折不挠,激流勇进。”另一幅是饮马图,画两边也有一副对子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书房的正面墙上,有一条横幅,上书“为人师表”四个大字,都出自父亲之手。
为了安静学习,父亲在书房里架了一张木板床,复习期间就睡在书房里。每天,除了一日三餐和去井台挑水之外,他极少出过书房。农忙时节,父亲实在不忍心让爷爷和奶奶过于操劳,就悄悄跑到田里干活,但是每次都被爷爷赶了回来。
父亲的学习条件很艰苦。书房前的窗子下边是猪栏。夏天,猪粪臭气冲天,蚊子成群。父亲常常点着稻草把子,用浓烟驱赶蚊子;农村常停电,父亲夜里学习就点着煤油灯,那微弱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。
父亲是“新三届”回乡知青。他读的虽然是全县最高学府——蕲春一中,但在那个年代,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,其知识面与后来的高中生相比要差许多。据父亲回忆,他读高二时的数学老师,有堂课竟把数学课本上的一道例题讲错了,面对学生的提问哑口无言,出了洋相,可见当时师资水平之差。父亲还说,他到村小学任教第一年,做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试卷,百分题居然只得十六分。
父亲“转正考试”是在一九九二年。此时距他高中毕业十八年。十八年间,他挑水利,搞双抢,后来参军,几乎就没有复习过功课,别说是高中数学,就是初中数学甚至小学高段数学,也都忘得差不多了。翻开复习用书,许多内容他在学校根本就没有学过。
因此,父亲的“复习”是从小学开始的。在老屋后院的那间斗室里,他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毅力,硬是拿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和数学。这年八月,父亲在“民转公”考试中一鸣惊人,以全县数学单科第一、总分第二的成绩被录取。他是全县二十六名上榜者中年龄最大的民师,也是唯一当过兵的民师。
言传诚可贵,身教更神奇。父亲的“民转公”,证明了一句名言: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,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,什么是刻苦,什么是专注,什么是成功。父亲转正,也给全家人尤其是给我们姐弟三人以极大的鼓舞。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中,我渐渐养成了认真、刻苦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。2005年,我被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,圆了大学梦。而在此之前,我姐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,过一本线四十多分,被中南民族大学录取。而我的弟弟,后来也拿到了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。
?
“爱心,责任,包容,是做人的根本。”
故乡的生活,童年的记忆,对我的影响是持久的和巨大的。那时因为年龄小,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只是觉得新奇,并未体察到她所带来的深远影响,以及对我成长的意义。
小时候,听爷爷说起过他母亲和他父亲——也就是我的曾祖母和曾祖父的故事。
我的曾祖母姓方,生前乐善好施,受到当地人的分外尊敬。垸里的大人孩子都叫她“嬷”。“嬷”是家乡方言,是儿孙辈对祖母的尊称,相当于“奶奶”,比如邻居家的李奶奶,我就叫她李嬷。而当时,垸里孩子称呼我的曾祖母,是不带姓氏的,就像称呼他们的亲祖母一样。如此亲密的叫法,当然是有缘由的。听爷爷说,垸里大人因为外出挑水利或是出远门,常常把留在家里的孩子托付给我的曾祖母来照顾。而这种照顾,是没有任何报酬的。父亲说,小时候,邻家的“冬莲姐”就常常跟他一起睡在“嬷”的身边。
我的曾祖父名叫熊常青。在《蕲春文化研究》一书中,有一篇文章是特写他的。解放前,他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员,是许多中共党人,包括后来当上国家主席的李先念、当上省长的张体学的救命恩人。但在解放后,他却从未公开自己的身份,从不以英雄和功臣自居,从不找他当年救过的干部,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公开自己的红色身份,但仍然过着平民生活。在我家乡,我曾祖父“扶危济困”的故事家喻户晓。他的精神品格,直接影响了我的一家。
我的亲人中,奶奶的人格力量也非同寻常。她是父亲的继母。父亲曾说,奶奶是个了不起的人。在奶奶身上,既有曾祖父的侠肝义胆,又有曾祖母的悲怜情怀,还有爷爷的执着担当。在我出生的那个小山村里,奶奶无可争议地成了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,成为众望所归的解难人。
邻居蔡家老爹病重,老人儿媳早年亡故,老伴体弱多病,虽有儿孙满堂,后辈们却因忙于田地活儿,难以照顾周全。奶奶看在眼里,三天两头为蔡家老爹送去包子、米糕和汤圆等好吃的东西。
村里有位蔡婆婆,脸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癌瘤,流出的脓血腥臭异常,老远就能闻到。蔡婆婆逝世后,按乡下风俗,须净身更衣方可入殓,可是谁也不敢近前。蔡家人哭哭啼啼地找奶奶下跪求助,奶奶当即答应,为蔡婆婆洗身更衣。
最让人难忘的,是奶奶为林场孤寡老人细球爷操持后事。细球爷是个单身汉,也是个残疾人,他身材矮小,弓腰驼背,衣着邋遢,大热天里常常不洗澡,不换衣,身上的汗臭老远就能闻到。村里将他作为“五保户”,让他住在林场“看山”。逝世前,细球爷已病卧月余,大小便失禁,衣服、被褥和床单全被弄脏,且全身长满虱子。林场离我家不远。细球爷病重期间,奶奶抽空上山看过几次,还特意送过细球爷最爱吃的糯米汤圆。细球爷逝世后,林场的人都不敢动手,有的躲得远远的,看都不敢看一眼。一时间,没有亲人的细球爷,逝后更衣入殓竟难住众人,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床上。
奶奶从村人口中听说这件事,就发一声喊:“逝者为大,入土为安,不能这样对待一个无后的孤老!”这天,赶到林场的村干部正为找不到净身穿衣之人发愁,奶奶拨开众人说:“让我来吧!”她让人端来烧好的艾水,戴上口罩,为细球爷洗脸梳头,擦洗全身,为其换上干净的衣服。料理停当后,又对场长说:“拿块白布过来,给细球爷盖上!”场长不知所措地摊着手,说那里去找白布呀,用条麻袋盖一下算了。奶奶眉头一扬,指着场长说:“这种话也亏你说得出口!”便疾步下山,回家拿来一卷洁白的细布,送到林场给细球爷盖上。一生邋遢、没有后人的细球爷,终于在他逝后,体体面面地告别人世。
奶奶的行动,让我懂得了什么才叫“大爱无疆”,也影响着我的人生取向。大学毕业后,我响应号召,参与湖北省贫困山区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,步入扶贫支教志愿者行列,成为一名“资教生”,期满后留在蕲春。两年前,又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。
我接任的班,都是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,小的七岁,大的十二岁。他们之中,有的常常尿湿裤子,有的解大便把衣服弄脏,有的见人就笑口水直流,有的整天挂着鼻涕。刚刚换上的干净衣服,不一会儿就弄得脏兮兮的;刚刚洗净的小脸,不一会儿就让鼻涕弄得面目全非。至于学习,就更难了。他们有的连数都不会数,有的连自己的姓都不会写,有的连一句完整的话都不会说。作为他们的老师,要有责任心、包容心和爱心。
有个名叫“小天”的智障儿,小小年纪竟有自残倾向。他不会说话,在教室跑来跑去,有时会毫无征兆地用头撞墙或是撞地,撞得“砰砰”响。
经过细心观察,我掌握了小天“撞墙”的原因。小天患有多重残疾。他是自闭症患儿,同时又有先天性心脏病、多动症和重度语言障碍。但他听力正常。他撞墙,是因为有话说不出,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。撞墙之前,他会哭,会咬衣领,会到处跑。为此,我采取的办法之一,是转移小天的注意力,缓解其无法排解的焦躁情绪。每当他有撞墙倾向时,我就让他看动画片,听儿歌,他的情绪马上得到缓解,迅速安静下来,还会开心地笑,乐得手舞足蹈。
解决撞墙的方法之二,是爱的安抚。因为患有自闭症,小天对老师的表情和态度格外敏感。课堂上,我会用微笑的眼神与之交流,用点头表示鼓励。一天,小天一个人待在操场边,衣服上沾满了灰尘,小脸脏兮兮的,泪痕斑班。我没有责备,而是轻轻地叫着他的名字,带他去洗手洗脸,然后把他带到教室看动画片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,小天撞墙问题终于得到缓解。
爱的教育让我明白,无论学生患有多么严重的智力障碍和行为过失,只要为师者付出足够的爱与耐心,终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转变。